龚细鹰
①棉花的籽儿发芽后,母亲就忙碌起来,锄草、松土、施肥,像照顾自己心爱的孩子一样细致。两个多月后,棉花长得有几尺高了,翠绿的叶子如张开的小手掌,在风中轻轻摇摆。母亲说,该给棉花“打顶”了。她熟练地掐住棉花秆顶部的一部分,稍一用力,“咔嚓”一声将它折断,对着一棵棵棉花“狠下杀手”。在这块棉地里,母亲不知倾注了多少汗水!可她为何又要毁掉它呢?我着急地大叫:“妈,棉花会死掉的!”母亲轻轻一笑道:“傻孩子,这时舍不得打顶,以后我们就收不到多少棉花。”
②看到那么多被母亲折断的棉枝七零八落掉在地上,我心痛极了,执拗地要求母亲分两棵棉花给我种植,并坚持不给它们“打顶”。
③母亲的抉择是对的,“打顶”后的棉花长得枝繁叶茂,开满了白色、粉色的花,而那两棵没“打顶”的棉花主秆长得太高,阻碍了侧枝的生长,侧枝少而且短,虽然看上去绿叶葱茏,却只有稀疏几朵花开。母亲指着那两棵棉花对我说:“看到了吧,有时候该舍弃的东西就要舍弃,否则会失去更多。”
④不久,母亲棉田里的花谢了,一个个壮实的棉桃长出来。八月,棉桃如石榴一般张开了小嘴,煞是好看,几天后,雪一般的棉花灿然盛开在枝头。
⑤午饭后,酷热难忍,母亲却顶着毒辣辣的太阳去摘棉花。她挽着一个大竹篮,走进棉田里,双手快速地采摘着棉花,汗水湿透了衣衫。天空湛蓝湛蓝,一望无际的棉田如一片无垠的雪地,身穿浅蓝布衫的母亲被白色的棉花簇拥着,如一位神奇的织女在灵巧地编织一张巨大的白毛毯。
⑥一天夜里,我看见母亲站在院里安静地望着天上。明月皎洁,一片一片的白云层层叠叠,整齐排列在深蓝色的夜空,月光如水一般倾泻而下,母亲的脸显得格外柔美,她喃喃道:“天上的云真好看啊,像棉花一样。”母亲读书不多,却能用最熟悉的东西、最贴切的比喻描绘眼前的美景,繁重的农活、生活的磨砺使母亲像大多数农妇一样唠叨、凡俗,但她心里却同样有对美的无限憧憬。
⑦初冬,母亲就开始用新棉花给我们做棉衣、棉鞋、棉被,给长大的姐姐做嫁妆。机器轧过的棉花变得更加柔软洁白,母亲轻轻将棉花一层层叠好,铺在崭新的布上,然后一针一线细细地缝合。新棉被蓬松厚实,我撒着欢儿在上面翻跟斗。雪后的田野如同一床松软的大棉被,我穿上新棉衣跑进雪地里堆雪人、打雪仗,扭头却看见母亲提着一篮翠绿的青菜从菜园走来,脸和手都冻得通红,她身上是一件穿了很多年的棉袄。我问:“妈,你冷吗?”母亲帮我扣好松开的纽扣,眼里漾着笑意:“妞儿不冷,妈就不冷。”
⑧晴朗的冬日,母亲把棉被抱到太阳下曝晒。晚上把头埋进被里,会闻到一股香味,我问母亲:“你放了什么在被子里?香香的,真好闻。”
⑨母亲说:“哪来的香味?那是棉花的味道。”
⑩母亲老了,再也干不动农活,不能种棉花了,儿女们给她买了羽绒被、羽绒服,可母亲还是说冷,姐姐买来新棉花给母亲做了棉衣、棉被。穿上用蓝色金丝绒布料做的新棉袄,母亲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。
(11)母亲去世多年后的一天,我走在街上,看见前面一个穿着蓝色金丝绒棉袄的老人,背影极像母亲,顿时心跳加速,明知不可能,但还是身不由己紧跑几步追上她……
(12)一个思念母亲的女子,伫立在人来人往的街头哽咽无语,一任泪雨滂沱。
(13)多年以后,我还经常闻到母亲说的“棉花的味道”,它柔软、浓密、温暖,将伴随我一生。
(选自2018年6月19日《羊城晚报》)
1.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(D )。
A.文章以“棉花”为线索,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几件往事。
B.第②③段运用对比手法,来突出母亲丰富的植棉经验和人生智慧。
C.“母亲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”中的“舒展”,写出了母亲内心的幸福满足。
D.文章三次实写“我”母亲的“蓝色身影”,前后照应,文章有层次感与连贯性。
2.文章写了“母亲”哪些事?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四件。
母亲给棉花“打顶”
母亲采摘棉花
母亲夜里看天空(赞美夜空的白云像棉花)
母亲用棉花为儿女缝衣制被
母亲告诉“我”被子的香气是“棉花的味道”
母亲年老后仍然喜欢使用棉织品
3.综合文中两处的景物描写,说说其作用。
(1)写出人物活动的背景
(2)烘托人物的美好形象(勤劳能干,内心的对美好的憧憬,)
(3)增加了文章的诗意和情致
4.结合语境,按要求赏析语言。
(1)母亲轻轻将棉花一层层叠好,铺在崭新的布上,然后一针一线细细地缝合。(赏析加点词语)
母亲用棉花形容天上的云彩非常恰当,外形与颜色两方面都非常贴切,同时也表现出母亲对棉花的感情。
(2)棉花的籽儿发芽后,母亲就忙碌起来,锄草、松土、施肥,像照顾自己心爱的孩子一样细致。(自选一个角度赏析句子)
形容大雪覆盖田野的特点,外形与质地非常贴切,表现出作者对棉花的喜爱之情。
5.标题“棉花的味道”的含义是什么?作用是什么?
一是棉花自身的味道,它是母亲所喜欢的香味;
一是蕴含的味道,那是深深的母爱以及子女对母亲的感激之情。因为“我”是在母爱中成长的,是母亲教育“我”成人的,母爱让“我”温暖一生,所以“棉花的味道”会“伴随我一生”。